以分配系数为指标分析卷烟中酯类单体香料的分配转移特征
罗曾源;付英杰;张博莹;丁道波;席辉;窦昆鹏;马一玮;李晓平;朱亚峰;赵颐翔;袁帅;宗永立;赵佳明;孙世豪;为揭示卷烟中外加风味化合物留着转移行为差异的形成原因,基于改变相比法结合顶空气相色谱-质谱(PRV-HS-GC-MS)方法测定了11种酯类单体香料在烟丝基质、滤嘴纤维基质(固相)和气相中的分配系数(Kcut/air、Kfilter/air),并利用GC-MS分析了11种酯类单体香料在烟丝中的留着行为以及在卷烟中的分配转移特征。结果表明:(1)11种酯类单体香料在烟丝中的留着率总体介于37.56%~61.95%之间,Kcut/air值介于12.83~62.32之间,酯类单体香料在烟丝中的留着率与Kcut/air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11种酯类单体香料在滤嘴纤维基质中的Kfilter/air值介于15.04~36.34之间,在卷烟中的烟丝留着率和滤嘴转移率分别介于10.98%~50.32%和5.63%~32.61%之间,各酯类单体香料的Kcut/air和Kfilter/air的比值与香料的滤嘴转移率和烟丝留着率的比值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3)利用各酯类单体香料的分配系数可解释其在卷烟中留着、转移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能够量化表征酯类单体香料留着、转移行为的差异,为酯类单体香料转移行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GC-MS-O-双柱定性分析香紫苏精油的关键香气成分
陈伟华;刘子轩;贾晓慧;李素艳;王晓如;王龙;张彦伟;寇天舒;张逸寒;何爱民;高红波;为确定香紫苏精油关键香气成分并构建风味轮廓图,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GC-MS-O)技术,结合ZB-5、ZB-WAX双柱定性分析香紫苏精油的香气成分,并对香气成分进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选择反应监测扫描(GC-MS-MS-SRM)定量分析,结合香气阈值,筛选出香紫苏精油的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1)两种色谱柱共嗅辨出27种香气活性化合物,其中,有8种化合物为两种色谱柱共同检出的成分。(2)香气活性化合物可系统划分为四大香韵类型(花香、果香、草本、木质),共同构成香紫苏精油的风味轮廓图,其中,花香和果香化合物的种类较多,风味稀释因子(FD)值较高;草本和木质香韵化合物的种类较少,FD值较低。(3)香气活力值(OAV)大于1的关键香气成分有17种,其中,主导花香、果香、草本和木质香韵的关键香气成分分别为芳樟醇、乙酸芳樟酯、月桂烯和β-石竹烯。
纳米水凝胶缓释烟碱干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作用及机制
曹芸;周顺;张劲;王孝峰;张晓宇;田慧娟;李林;张亚平;付硕;管明婧;李延岩;陈韦剑;为延缓烟碱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烟碱的作用时长,探讨烟碱缓释对帕金森病小鼠(Parkinson’s diseased mouse,PD小鼠)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利用相转变微乳化法建立了纳米水凝胶缓释烟碱(Nic@NHG)负载体系,研究不同条件下烟碱的负载比例和缓释效率;通过动物行为学分析,验证缓释烟碱对PD小鼠的改善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状态,从分子层级明确Nic@NHG干预PD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海藻酸钠纳米水凝胶可有效负载并缓释烟碱,对1.0、1.5和2.0 mg/mL烟碱负载率超过90%。不同烟碱浓度的Nic@NHG有效缓释时长超过6 h,血液代谢时长近12 h,约为烟碱体系的2倍。②Nic@NHG有效改善了PD小鼠的焦虑和肌力症状,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烟碱体系,且干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2.0 mg/mL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1.0 mg/mL,2.0和3.0 mg/mL负载质量浓度的干预效果接近。③Nic@NHG有效抑制了PD小鼠的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凋亡,抑制作用显著优于烟碱体系。④Nic@NHG有效抑制了PD小鼠PI3K/Akt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磷酸化,上调Survivn,下调Caspase-3以及IL-6、TNF-α、iNOS和MCP-1促炎因子的表达,且作用效果显著优于烟碱体系,与正常小鼠的实验结果接近。相较于烟碱,Nic@NHG进一步抑制了PI3K/Akt信号通路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磷酸化,调控了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加强对PD小鼠焦虑、肌力症状的改善。
烤烟主流烟气中枯焦气的化学成分解析
游敏;王远;朱成文;吴恺;陈思蒙;范斌;刘俊雅;赵国梁;为了探究烤烟主流烟气中枯焦气的关键气味成分,以枯焦气强度不同(强、中、弱、无)的上部烟叶为原料制备单料烟,并以再造烟叶样品为参照物,通过感官评价、气质联用仪分析、气味活度值(OAV)计算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样品的风味特征、关键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种类和释放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①共有67种关键气味成分(OAV≥1)对样品整体香气特征有贡献。②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分析方法的综合判定,发现共有23种关键气味成分对枯焦气有重要贡献,分别为2-(4-羟基苯基)乙醇、2-甲基-5,6-二乙基吡嗪、3-羟基苯甲醛、3,4-二甲基-1,2-环戊二酮、2,6-二甲氧基苯酚、邻甲酚、苯酚、对甲酚、2-丙基苯酚、3-羟基苯乙酮、2,3-二甲基苯酚、2,4-二甲基苯酚、4-乙基苯酚、3,5-二甲基苯酚、2-甲基苯并呋喃、香芹酮、4-异丙基苯甲醛、肉桂醛、2,3-戊二酮、γ-壬内酯、糠醇、2,3-丁二酮和2-甲基-3-乙酰基吡嗪。
烤烟碳氮代谢几个问题的探讨
史宏志,韩锦峰对烤烟碳氮代谢方面的几个问题包括碳氮代谢的概念、碳氮代谢在烟叶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碳代谢和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性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根据碳氮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分配和转化规律,提出了可以对代谢过程进行有效调节的关键位点及主要调节途径。
烟草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岳彩鹏;李品;黄象男;朱大恒;以鄂烟1号无菌苗的叶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筛选出生长培养基的最佳激素配比,初步建立了烟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优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以MS+NAA1.0mg/L+6-BA0.5mg/L为最佳配方;愈伤组织最佳生长培养基为MS+2,4-D0.1mg/L+NAA1.5mg/L+6-BA0.3mg/L,愈伤组织培养第6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14天干重增至最初干重的12.536倍,并以此配方建立了烟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的原理及应用综述
鹿洪亮,赵明月,刘惠民,薄云川简要回顾了全二维气相色谱的发展史、工作原理、仪器构成、优越性及其在石化、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并讨论了该技术应用于烟草化学成分分析的可行性。
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研究
谢剑平;刘惠民;朱茂祥;钟科军;戴亚;杜文;谢复炜;缪明明;邓家云;聂聪;邵学广;胡清源;姚小军;李忠;张晓兵;为评价卷烟产品的危害性,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卷烟烟气危害性评价方法。用于分析评价的163个卷烟样品购自于中国市场。在分析卷烟主流烟气中29种有害成分(包括4种TSNAs、3种PAHs、8种羰基化合物、7种酚类物质、HCN、NO、NOx、NH3、CO、烟碱和焦油等)以及4种毒理学指标(小鼠吸入急毒试验、细胞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细胞微核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烟气有害成分与毒理学指标的函数关系。通过采用无信息变量删除法和遗传算法,筛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7种卷烟烟气有害成分,即CO、HCN、NNK、NH3、B[a]P、苯酚和巴豆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7种有害成分对毒理学指标影响显著,相关模型留一交叉验证的相对误差小于40%,对小鼠吸入急毒试验、细胞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细胞微核试验的R2值分别为0.524、0.595、0.504和0.571。基于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建立了一种新的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H=YCC1O+YCHC2N+YCNN3K+YCNH43+YBC[a5]P+YCPH6E+YCCR7O式中:Y——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C1~C7——参考值。应用研究建立的危害性指数对上述163个卷烟危害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危害性指数排序不同于卷烟焦油量排序。
数字化转型:中国烟草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李中皓;毛健;曹培健;张启东;胡斌;冯伟华;李善莲;叶长文;张艳玲;聂聪;堵劲松;谢复炜;于川芳;郑新章;谢剑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从大数据加速科学研究范式演进、数字化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数字化转型加快产业经济发展等不同层面,论述了数字赋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烟草科技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烟草科技数字化发展的基础优势与面临的挑战,作出了"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烟草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判断,并在烟草科学大数据、数字化育种、智慧烟叶生产、数字化产品设计、卷烟智能制造、产品精准评价等领域,提出了烟草科技数字化发展的重点方向,从而为中国烟草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